江都区小学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现全覆盖
来源: 扬州市仙城中学   发布日期: 2023-04-29    访问量:25

近年来,江都坚持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区各中小学实施“劳动+”策略,探索形成了劳动教育与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传统学科相结合的区域劳动教育发展新模式,促进了学生全面持续健康成长。

劳动+传统节日

今年中秋节,塘头小学将劳动课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精心设置了各式各样的劳动课程,开展“三色篱畔、情满中秋”主题周活动,给孩子们带来别样感受。中秋节,江都有制作芝麻糖烧饼的传统习俗,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搓面、包馅、按压……做出了一个个烧饼,有的孩子别出心裁,捏出造型各异的饼,别致有趣。小学生陈欣苒兴奋地回忆起这学期的劳动课:“之前老师还教我们做了马齿苋包子,从挖马齿苋到蒸出美味的包子,整个过程太有意思啦!”

“学校从2016年起开始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将校内一处空地建成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幸福农场”,组织学生参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塘头小学校长吴圣良告诉记者,在“幸福农场”里,有一块肥沃的土地用来播种芝麻,从3月的播种,到9月的采收,学生们都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了丰收的喜悦。而此次制作需要的芝麻糖就是用学生在农场种植的芝麻加工而成。

劳动+传统文化

铁耙铁锤、篓箕条编、簸箩竹篾、木桶搓板……近日,丁沟中学举办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农具展览会,曾经的农耕工具重回大众视野,让学生了解传统农耕的变迁。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它是由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农具展览会上,学校劳动教育指导老师马彪化身讲解员,给学生们介绍老农具的用途。

“这些农具不仅具有收藏价值,更有教育价值。”丁沟中学校长刘立忠介绍,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农具,利用劳动课,学生在校园里有足够时间来认识和了解这些实物工具,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农耕文化。

劳动+传统学科

形式多样的劳动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不少学校也积极探索劳动课与传统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新方式,拓宽劳动教育实施途径。

摘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绘花生,写花生……郭村中心小学为了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发现自然之美,开展“花生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正值花生成熟的季节,老师详细讲解采摘花生的注意事项及正确使用农具的方法,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在小菜园动手收花生。刨的刨,拔的拔,摘的摘……小菜园里乐翻天。

以花生为载体,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使自然劳动课程更富内涵。语文课和班队课上,同学们在课桌上用花生壳摆出自己感悟到的“花生精神”。“来之不易”“农民辛苦了”“不张扬”,同学们各自有不同的体会。有的同学用灵动的语言记下这美好的时刻,有采摘的欣喜,有突发的趣事,有劳动的光荣……美术课上,同学们有了创作素材,大家纷纷拿起笔,有的给花生涂上颜料,一幅幅构思巧妙的“花生图”诞生了;有的用花生制作粘贴画,一件件别致新颖的“花生摆件”完成了。

在区实验小学,四楼的“梦实种植园”是孩子心中的“桃花源”。在种植园里耕种,在巧手坊的烟火气里制作美食,孩子在积极参与劳动的同时,还用文字、图片等形式记录下劳动的心得感悟。

“2019年起,我区就启动了小学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全区小学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已实现全覆盖。”区教育局局长高小兵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化,我区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思考怎样让学生走出课堂,跳出书本,感受“活”教育。各学校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劳动实践中,同学们“出得了田头,入得了厨房”,爱学习,更爱生活,劳动便成了一道教育的“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