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一位学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为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入学,切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我市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准大学生的资助帮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同时积极协调社会资源、筹集社会资金,形成了政府引导、学校协作、社会参与的良好助学风气。
一、贯彻国家政策,精准落地
在省资助中心和国开行的业务指导下,我市扎实落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提前开展政策宣传引导、开通咨询热线、网络系统调试等前期准备工作,于7月20日起正式开始助学贷款受理工作。各县(市、区)把助学贷款工作作为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推进助学贷款工作高效、有序开展,通过现场办理与网络受理相结合的方式,扎实做好新生首贷、老生续贷工作,确保“应贷尽贷”。截止目前,已为401名大学生办理了贷款。
二、统筹社会资源,汇聚合力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资助政策,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助学模式。在党和政府的号召、引领下,众多地方企业及爱心人士积极为困难大学生资助添枝加叶。助学点燃希望,爱心传递梦想。在市慈善总会的关心下,携手农商行资助了15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每生5000元,合计资助7.5万元;在市关工委的支持下,与新能源置业有限公司结缘,帮扶了12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每生5000元,合计资助6万元;禹振飞慈善基金会与市教育局合作,资助了100名家庭经济困难准大学生,每生4000元,合计资助40万元;省高宝邵伯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心系沿湖地区困难学子,帮扶了4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每生5000元,合计资助2万元。其中,多家企业爱心员工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对,在经济资助的同时给学生带去心灵上的关怀,陪伴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携手走过人生新征程。
三、开展实践锻炼,助力成长
扶贫先要扶志。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市坚持以经济资助为基础的同时,以育人为导向,注重学生的感恩、诚信、立志教育。对此,部分县(市、区)资助中心及社区在暑期精心策划,充分协调,为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感恩回馈的意识。受助学生化身资助工作者,亲临资助工作,深入了解资助政策、工作方法及工作成效;化身社区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感知社会百态,体验基层工作者的辛苦与不易。在实践锻炼中,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成长,扶贫立志。
丹桂飘香金风劲,励志助学起航时。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大学梦终将圆满实现,从“家门”到“校门”的求学路终将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