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生态大走廊简介
来源: 扬州市仙城中学   发布日期: 2019-11-29    访问量:264

江淮生态大走廊涉及扬州的高邮市、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宝应县5个县(市、区)42个乡镇,计划总投资250亿元,覆盖面积1800平方公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被列为扬州呼应国家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保障南水北调清水北送的头号战略工程。2016年江淮生态大走廊纳入国家规划。20161010日,扬州新一届市委常委班子第一次集体来高邮调研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主题就是十件大事里建设生态扬州的头等大事——江淮生态大走廊。

扬州位于江淮交汇处,承担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70%淮水入江的重任。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省委最新要求的核心工程,是扬州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服从服务于全国发展大局的战略。

扬州板块

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扬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项战略性规划,已纳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目标,也是扬州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的未来五年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十件大事之一,也是高邮未来五年要重点抓好的10件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之一。高邮市作为江淮生态大走廊核心板块,合力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实施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开展退圩还湖行动,建成高邮湖、清水潭、龙虬庄、神居山、八桥生态中心,保护涵养界首芦苇荡湿地、渌洋湖湿地、三阳河清水廊道,建设盐河生态风光带、状元湖生态休闲湿地公园,形成区域性生态绿岛,打造守护全域的清水走廊、安全走廊、绿色走廊。正加快推进、率先作为,最大限度地呼应大走廊建设、融入大走廊建设,为高邮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绿色脊梁”。

 

20161118日江淮生态大走廊写入省委书记李强在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报告中提到在南水北调沿线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以此为主轴构筑起江淮大地的生态安全屏障。  

2016729日江淮生态大走廊写入市委书记勾凤诚在中国共产党高邮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作工作报告中。报告中提到抢抓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机遇,厚植生态优势。抓好三阳河、京杭大运河、高邮湖等重要河湖生态保护,启动实施高邮湖良好湖泊保护工程,打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围绕打造清水走廊,投入20亿元,实施灌区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和水系连通工程。  

2016927日江淮生态大走廊写入市委书记谢正义在中国共产党扬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作工作报告中。报告中提到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并争取进入省级和国家规划。  

2016111日江淮生态大走廊写入代市长潘学元代表高邮市人民政府向大会做2016年高邮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中提到围绕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开发强度、生态保护三条红线。深入开展高邮湖生态环境保护,启动实施退圩还湖规划,削减围网养殖面积5%,建设环湖健康生态风光带。实施清水潭生态中心增绿扩容工程、五个一生态家园美化工程,新增造林面积1.2万亩,创成神居山省级森林公园,创省绿色示范村8个。按水清、岸绿、景美标准,疏浚整治27条县乡骨干河道,启动状元湖水库建设,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年度项目,建成水美乡镇1个、水美村庄4个。继续开展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完成12个行政村治理任务。  

主要功能区为:五大板块、七大亮点。  

“五大板块”即高邮湖国家重要湿地、宝应湖自然保护区、邵伯湖重要湿地、“七河八岛”区域、长江大江风光带。

总体布局:  

一是建设“一带一廊、五大板块、八大工程”,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成为清水走廊、绿色走廊和安全走廊。建成后,水面和湿地、绿地和林地面积将达75%左右。  

二是启动先导区建设。把淮河入江口和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区约80平方公里作为先导区进行建设,已完成21家船厂砂石场搬迁、100万平米的拆迁和环境整治,并以人大决议的方式对淮河入江水道上的七河八岛区域实施四控一禁  

三是建设生态中心。在沿线基本建成了9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中心。  

四是实施湖泊治理工程。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切除高邮湖、邵伯湖行洪区域阻水浅滩总面积3万亩、土方3250万方,从根本上消除了淮河行洪瓶颈;实施了300个重点减排工程、59个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关停小化工小电镀企业102家,退渔还湖30万亩。2016年,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部分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  

五年行动计划

20169月制定实施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将相关工作工程化、项目化,不等不靠,抓紧推进。  

一是制定实施良好湖泊保护“五个三”工程,对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三个湖泊沿岸3公里范围内实施三退三还(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今后五年每年还湖不少于3万亩。  

二是规划实施三大湖环湖、连湖大道建设工程,打通建设路径,拉开建设框架。  

三是规划实施沿江、沿湖、沿路的植树造林,全市每年植树500万株,重点打造百里沿江风光带和百米环邵伯湖景观生态林。  

四是新建和改造提升23座污水处理厂,对保护区沿湖、沿河的砂石场、小船厂和家禽养殖场进行清理整治。  

五是规划发展旅游、养老和太阳能、风能等绿色新能源产业。将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和省有关部门的汇报和对接,邀请国内外专家和专业机构为我们咨询建议,与金融机构深度对接,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最大限度寻求与国家、省有关政策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战略、南水北调清水工程的结合点,争取尽可能多的项目能够列入国省规划和上级的政策“笼子”。  

规划

根据规划江淮生态大走廊总体规划布局为“一带一廊”,“一带为沿京杭大运河、高水河、芒稻河、廖家沟、夹江及周边湖泊水系、湿地形成的生态带;一廊为沿潼河、三阳河、新通扬运河、夹江形成的清水走廊,总面积为1800平方公里。

 

一是扬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工程。扬州位于江淮交汇处,境内长江岸线80多公里、大运河140多公里,连同沿运河的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形成了一纵一横两条生态廊道,也构成了扬州发展的主轴线。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有利于保护好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生态家底,有利于用生态文明倒逼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发展,也有利于为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积累更多生态财富,提供更好生态福利。  

二是服从服务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的战略工程。江淮生态大走廊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70%的淮河水是由淮河入江水道在扬州通江入海;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源头和输水廊道,承担着为华北数亿居民输送放心水的重任;是我省江水北调的主干线,覆盖全省60%的国土面积、涉及4000多万人的饮水和生态安全。淮河入江口地区还是长江三鲜的主产区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的传统栖息地。这条生态走廊向北与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白马湖等淡水湖连成一条纵贯江苏南北的湖泊链,湖泊面积占全国淡水湖15%左右,是水韵江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已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已全面通水,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接近完成,加上203省道的建成和S611省道的开工建设,为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2016年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扬州调研后强调,要研究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可行性,可以南水北调清水工程为切入点,以此集聚资源资本和项目,进一步促进苏中、苏北发展。省发改、环保、水利等部门也正在帮助我们研究具体建设方案。为此,召开的扬州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列为扬州呼应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保障南水北调清水北送的头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