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妆品的副作用
来源: 扬州市仙城中学   发布日期: 2015-12-03    访问量:145

 

化妆品的副作用
摘要:
研究日常化妆用品的主要成分及其危害,认识皮肤的 PH
关键词: 化妆品   副作用  PH
正文 :
化妆品中所含的化学成分直接刺激皮肤或因过敏反应引起的皮炎﹐或经皮肤吸收后引起的全身毒性反应。化妆品包括下列物品﹕
1 、清洁卫生用品﹐如香皂﹑洗发剂﹑牙膏﹑面脂等﹔
2 、美容用品,如染发剂﹑卷发剂等﹔
3 、香味物品﹐如除臭剂﹑香水﹑唇膏﹑剃须后用的滋润品等﹔
4 、保护用品﹐如防光剂﹑屏障霜剂等。化妆品的副作用比较常见﹐最多见的是皮炎﹐又称化妆品皮炎。但由于长期使用化妆品而引起血液和内脏器官损害,甚或引起癌症者,尚少报导。由于人类长期接触外界因素太多,有时很难判断是否因化妆品造成﹐故化妆品副作用的发生率很难估价。有报告,使用一个月的化妆品后,大约 100 万使用者中可有 680 人发生副作用。
影响化妆品皮炎发生的因素化妆品皮炎的发生﹐可由于化妆品成分的原发性刺激﹑变态反应性﹑光毒性和光变应性等机理引起。影响其发生的因素有﹕
1 、化妆品与皮肤接触时间的长短。接触时间长者易引起反应﹔
2 、皮肤的部位。某些特定部位的皮肤较易发生反应﹐例如眼周围皮肤﹔
3 、化妆品碱性的强弱。碱性强的化妆品易引起反应。例如脱毛剂和直发剂﹐其 pH 值在 12 12 以上者易引起反应﹔
4 、化妆品中可挥发性成分含量的高低。含量高者易引起反应。例如化妆品中的酒精和水等成分易于挥发﹐挥发后使其它成分的浓度增加﹐从而引起反应。
常见化妆品引起的副作用
1 、染发剂。有暂时性﹑半持久性和持久性之分。持久性染发剂内有间苯二胺 (MPD) ﹑对苯二胺 (PPD) ﹑对甲苯二胺等作为中间剂﹐这些物质都是极强的致敏物质﹐并与许多其它化学物质有交叉过敏性﹐经皮肤吸收后﹐有的人可以出现尿变黑﹑贫血﹑眩晕﹑胃炎和剥脱性皮炎等。
2 、毛发清染剂及着色剂。其中的偶氮染料﹑苯胺黑和碳酸胺也可致敏﹐并与对苯二胺等有交叉反应。
3 、持久性卷发剂。内有碱性胇基乙酸盐液作为卷发液﹐酸性过氧化氢液作为固定液。这类物质引起的过敏性反应比较少见。皮肤反应多为卷发剂中的碱性物的原发性刺激致成。
4 、直发剂。其化学成分有氢氧化钠 ( ) ﹑亚硫酸氢钠或硫葡萄糖酸铵。硫葡萄糖酸铵有时可引起刺激性皮炎。直发剂中的香料有时可致敏。
5 、脱毛剂。其中的胇基乙酸钙﹑硫化物和氢硫化物可致原发性刺激性皮炎。
6 、除臭-制汗剂。常用于腋部﹐有时用于足部。含有制汗剂﹑抗胆碱能剂、抗微生物剂﹑除臭剂及香料。制汗剂中氯化铝﹑氯氢氧化铝等有原发性刺激作用﹐偶可引起毛囊炎﹔水合氯醛铝锆可引起肉芽肿性反应﹔甲醛可致接触性荨痲疹及接触性皮炎﹐偶亦可引起毛囊性接触性皮炎。抗微生物剂中洗必泰﹑六氯酚及硫化氯酚等可有光敏感性反应﹐新霉素易引起接触性皮炎。
7 、甲化妆品。包括甲漆﹑甲漆去除剂﹑甲硬化剂﹑甲延长剂﹑甲床表皮软化剂和甲乳等。甲漆最常用。各种甲漆内都含有苯磺酰胺甲醛树脂﹐它有致敏作用﹐并与磺胺和甲醛有交叉过敏﹐此外还可引起甲松离。甲漆去除剂中的丙酮可使甲变脆。甲硬化剂中的甲醛除可引起接触性荨痲疹及接触性皮炎外﹐还可引起甲沟炎﹑甲下过度角化及甲下出血﹑甲松离等。甲加长剂 ( 人工甲 ) 中的丙烯酸酯单体可以致敏。由甲化妆品中致敏成分引起的皮炎﹐可见于眼睑﹑颜面下部﹑颈及上胸﹐偶见于甲周皮肤﹑外耳道﹑耳后﹑耳廓﹑口唇﹑眼角﹑会阴及腹股沟等处。致成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主要致敏物是树脂类。
8 、遮光化妆品。其中的有效成分为遮光剂﹐分为光吸收剂与光反射剂两种。光吸收剂例如对氨基苯甲酸及其酯类﹑尿囊素对氨基苯甲酸﹑水杨酸苄酯﹑肉桂酸盐类等。光反射剂如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等。对氨基苯甲酸类可致光变应性反应和接触性皮炎﹐并与对苯二胺﹑普鲁卡因﹑磺胺﹑偶氮染料等有交叉过敏性。由水杨苄酯引起的接触性过敏可导致面部色素沉着。氢醌为避光剂﹐也是皮肤脱色剂。市售的避光化妆品中的致敏成分并非全属于光吸收剂﹐其赋形剂中的硬脂酸三乙醇胺成分也可以引起接触性变态反应。
9 、其它化妆品。染睫毛油﹑眼睫膏及画睑缘笔内的防腐剂﹑基质蜡和香料等也可致敏﹐但甚少见。皮肤脱色剂中的白降汞也可致敏。基质中的羊毛脂偶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漱口剂等中用作香料及防腐剂的香精油类也可致敏。各种香料是化妆品中常用成分﹐其中合成性茉莉﹑桂皮香精﹑羟基香茅草油等都是常见的致敏物质。
认识皮肤的 PH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健康皮肤的 PH 4.5 6.5 ,属于弱酸性,依此而选择弱酸性的外用品,本也无可厚非。但很多日化厂商却利用媒体将此 皮肤的生理数据 加以扭曲,仿佛天下只有弱酸性的产品才是科学的,才能延缓衰老,才能百病不侵。过于广泛地推广酸性外用品,就必然造成了很多消费者错误地、过度的使用此类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妆品。
1. 通常测定皮肤 PH 的方法是用 PH 试纸擦拭唇沟处汗液,通过比色即可检出。
从一般性规律看,中性皮肤的 PH 值为 5 5.6 ,干性皮肤的 PH 值为 4.5 5 ,油性皮肤的 PH 值为 5.6 6.6 。但是,皮肤的生理学指出:
a . 每层皮肤组织都有不同的 PH 值,在皮肤的某一局部,由内层的 PH7.35 至外层的 PH4.85 ,内层的酸性低于外层,因此适合外层酸性的添加剂是不能被皮肤吸收的。
b. 在外层皮肤的整体范围内,由于大、小汗腺分布不均匀,排汗量不同,酸度不同,造成酸性分布也是不均衡的,某点测定的 PH 值没有共用性。
c. 人们所检测出的皮肤 PH 值,并不是表皮细胞的生理特性,而是人体排泄的汗液与皮脂膜中氢离子的浓度。我们知道汗液的成分:水分 99 99.5% ,固体成分 0.5 1% ,有无机离子、乳酸、尿素、氨、氨基酸、蛋白质等,在表皮上为不透明体,一般情况下是低渗性和酸性( PH4.5 5.5 ),大量出汗时 PH 可达 7.0 。汗液和皮脂所含排泄物浓度,相互比例是受到:体质状态,性别年龄、外界环境,甚至每天的饮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怎么可能是一个恒定的 PH 值?但是外用品的 PH 值却可以用酸或碱调整到固定数值,将这种 PH5.5 的产品大范围使用,在很多 PH 值不是 5.5 的局部皮肤上,其将同其它 PH 值的产品一样,破坏人体天然形成的酸碱平衡状态。
2. 实质上,在人体的汗液中还含有皮肤内储存的电解质氯化钠和氯化钾等,与同时排泄的有机酸形成一种在化学专业中被叫做 缓冲溶液 的液体,在维持天然酸碱平衡及渗透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指出:用 pH 10 6 的碱性肥皂洗涤时,则使用后皮肤表面上的 pH 接近 8 30 分钟以后 pH 7 60 分钟后 pH 6.3 ;几乎恢复至原来状态。皮肤对敷用弱酸性物质也是会起到同样的调节作用,不管将你的产品调到何等 理想 PH 值,皮肤都按照自己当时的生理状态进行调解,反而是过多的人为干预会造成皮肤的损伤。应该相信在国家标准范围内的产品,再按照自己肤质选择,经正确使用后,产品的 PH 值问题,人体自身基本上都会解决。
3. 在正确认识皮肤 PH 值之后,我们反倒需要注重酸性化妆品存在的潜在危害性。表皮的弱酸性是由汗液中存在的 乳酸、氨基酸、脂肪酸 等人体排泄物提供的,不会造成刺激发生。而在化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酸化剂却常是柠檬酸、醋酸、磷酸,甚至有低浓度的盐酸、硫酸等。虽然相同 PH 时氢离子的数量相同,但是作为负电离子的母体结构却大大的不同。后者不但对皮肤存在易发的刺激机率,还都是角质细胞的溶解剂。长期使用弱酸性化妆品,对角质代谢较快,或处于代谢紊乱期的干性、混合性、敏感性肤质来说无疑会 雪上加霜
结语:
化妆品对我们皮肤的危害是相当大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慎重选择化妆品,尽量少用一些不必要的,复杂的化妆品。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它对我们的皮肤,甚至身体健康带来危害。